房天下 >资讯中心 > 非房产 > 正文

乡愁第八集|越“活”越年轻的200岁家乡戏

房天下  2015-12-01 15:00

[摘要] “手扯哥嫂把话论,听我桂妹子说端详……”提起柳腔,即墨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会哼唱两句。

“手扯哥嫂把话论,听我桂妹子说端详……”提起柳腔,即墨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会哼唱两句。近年来,柳腔作为“非遗”走进8所小学课堂,一批科班出身的新苗子也逐步扛起传承重任。这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如今“活”得越发年轻。青岛市网络文化管理办公室联合晚报全媒体、掌控传媒共同摄制的《美丽青岛,乡愁记忆》第八期,留住的就是记忆中的那出家乡戏。

走近“非遗”即墨柳腔

家乡戏

柳腔表演

“天下团”的沉浮路

悠长而深沉的二胡声,紧密相间的鼓点声,委婉细腻的唱腔回荡在练功房中。“早期,民间管柳腔叫‘盘凳子’,三两个演员围着凳子,没有乐器,就是伴着呱哒板演唱。”青岛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袁玲介绍,柳腔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演员多利用农闲时节在集市村镇上表演。据了解,柳腔有特色的唱腔非悲宫莫属,与旧时农村妇女哭坟的音调类似。

家乡戏

省级非遗传承人袁玲

1956年,柳腔剧团正式成立。在近60年间,它曾有过一年400余场演出的辉煌时期,也曾在十年文革中销声匿迹。“我曾经放下过柳腔,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歌舞表演。”国家二级演员姜秋芝告诉记者,80年代后期,柳腔戏演出市场不景气,不少演员纷纷转行。

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举办了“天下团”剧目展演活动,即墨柳腔凭借精彩演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天下团”称号。后来,柳腔在政府扶持下重回大众视线,并于2008年被评为“非遗”项目。

家乡戏

柳腔学员

“新声代”传承百年老唱腔

青黄不接,这是摆在不少“非遗”面前的一道坎儿,柳腔也不例外。为培养柳腔“新声代”力量,2010年,即墨市政府出资,从中小学生里选出了20名戏曲学员,送往烟台艺校学习三年。如今,这些青年学员毕业实习后,已正式入行登台,完全能独立撑起一场柳腔演出。“现在像《孟姜女》等要较多人参与的传统大戏,我们都能演了。”即墨市柳腔剧团负责人张成林介绍,目前剧团共有49人,每年有100多场演出,可表演的剧目达20余个。

“一个剧种一定要培养年轻演员和观众,否则就会被淘汰。”在平日排练中,传承人袁玲不断将这一理念传递给柳腔学员。近两年,柳腔剧团坚持从身边普通人的善举中寻找灵感。柳腔小品剧《俊嫚》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即墨市道德模范、替父母还债供弟弟上学的马俊俊。此外,柳腔还走进了包括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在内的8所学校的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戏、会唱家乡戏。

家乡戏

柳腔学员

存录柳腔戏留住心中乡愁

如何才能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自2003年以来,即墨市柳腔剧团录制出版了《赵美蓉观灯》、《秦香莲》、《姊妹易嫁》等30多部柳腔戏光碟。“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实习‘一戏一档案’办法,整理的唱腔和谱子。”剧团负责人张成林表示,后期或会考虑出版发行,免费发放给即墨地区的50余家演艺剧团。

“要将柳腔发扬光大,就需要不断提高剧种的艺术水平。”在袁玲看来,作为地方小剧种,柳腔缺少自己的导演、编剧和舞美等专业人员。在未来,柳腔剧团将努力将的戏剧人才请进来,把青年演员送出去。

谁说乡愁无处寄托?乡音浓郁的家乡戏或许就是乡愁佳的载体。戏音袅袅,长路漫漫,家乡戏的传承与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希望会有更多的柳腔戏演员为后人留住那穿越时空、悠远而美丽的乡音和乡愁。

标签:乡愁乡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特价房青岛官微

有料有房有优惠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