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十二五”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461元,比2010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3.4%。同时,我市以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截止2015年10月底,4年累计开工建设集聚类新型农村社区391个,累计投资 723亿元,建设面积超过4550万平方米。

  远洋渔业成对接“一带一路”领头雁

  我市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为稳定农业生产夯实基础。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预计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约323.5 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53.5万吨,秋粮总产预计170万吨。蔬菜、水果产量连年保持平稳。2014年蔬菜产量595万吨,园林水果产量75.1万吨。

  我市畜牧养殖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畜牧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率先提出创建“现代畜牧示范园区”概念,打造畜牧业示范带动平台。全市共建各类现代畜牧示范园区39个;其中标准化示范场34处,创建数量名列副省级城市前茅。规模养殖比重逐年上升。截止2015年6月底,全市奶牛规模户存栏占比达96.4%,比201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户均存栏达55头,比2010年户均增加28头;全市生猪规模户占比达 74.4%,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户均存栏138头,比2010年户均增加18头;全市家禽规模户存栏占比稳定在95%左右。

  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拓展“蓝色粮仓”发展空间,我市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远洋渔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对接“一带一路”的领头雁。目前,我市在册远洋渔业公司已由2013年的1家,增加到27家;已获批准远洋渔船由2013年的10艘,发展到133艘。其中,作业渔船91艘,在建渔船26艘,已批待建渔船16艘。1-10月累计自捕水产品产量11.9万吨,产值1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倍。初步形成集远洋捕捞、海上加工及冷链运输于一体的远洋渔业体系。已有8家远洋渔业企业与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项目,远洋捕捞作业区域遍布三大洋。

  农业产业化龙头认证企业达280家

  我市率先突破农村金融支农机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金融“活水”流向“三农”。截止2015年10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农村“四权”抵押贷款余额2.9亿元;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共有5083个村开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际已完成4918个村,2015年底此项工作将全部完成。

  截止2015年9月底,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我市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新成果。“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20个,比 2013年增加15个;建成社区现代农业园654个,比2013年增加453个。智慧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和大型养殖场智能化和信息化覆盖率92%,比2013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比2013年提高4个百分点;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比2013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达到826万千瓦,比2013年增加17万千瓦。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我市获“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个数676个,比2013年增加310个;主要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播种面积绿色防控覆盖率60%,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农业部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检,我市合格率达到98.5%,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随着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及有利于其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我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较快发展。自2012年起,我市开始实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证,目前,全市达到市级以上认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0家,比2012年增加1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8100家,比2013年增加7900家;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5400户,比2013年增加2306户。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跑赢GDP

  “十二五”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461元,比2010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3.4%。 2015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14301元,同比增加1225元,增长9.4%。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的态势。从2010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首超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并跑赢GDP增速,连续5年延续这一态势。

  农村居民收入的逆转增长,大大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十二五”期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显示,从2010年的2.37:1,2011年的2.31:1,2012年的2.30:1,2013年的2.24:1,到 2014年的2.19:1,4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0.2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使农村居民较好的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在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三农”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市农村居民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增收动力逐渐转化。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村居民收入由经营性收入为主,逐步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拓展。从增长速度来看,“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的转移性纯收入增长快,年均增速在 1.3倍;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6.4%。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我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08 元,比2010年增长62.2%,年均增长12.9%。2015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9730元,同比增长9.4%,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4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91个

  自2012年以来,我市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小社会目标,以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截止2015年10月底,4年累计开工建设集聚类新型农村社区391个,累计投资723亿元,建设面积超过4550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社区198 个,累计安置农户、回迁农民10.1万户、30.6万人。截止2014年底,全市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34个,全部达到“八有”标准。以服务中心为载体,初步构建起公共服务、经营性服务、居民互助性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面达90%以上。

  我市积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14年底,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401.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3.4万人。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较好解决了我市农村居民后顾之忧。

  我市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利民工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资源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至2014年底,我市农村区域 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达到6570辆,公交车路数491路,极大方便了农村居民出行;互联网用户14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69.5万户,分别比 2010年增长92.2%和59.3%;森林面积32.4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3万余公顷;污水处理厂23座,垃圾处理站21座,分别比2010年新增5座和10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6.1%。

  我市农村区域教育力量有较大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至2014年底,农村区域小学达668所,小学专任教师2.6万人,比2010年增加 0.1万人。2014年小学在校学生41.4万人,比2010年多4万余人;农村区域普通中学229所,专任教师2.6万人,在校学生29.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3所,专任教师0.4万人,在校学生6.3万人。农村区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2.4万人,比2010年增加近万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 2.8万人,全年专利授权数3628件;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3.7床,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54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8.5床和 12.5人;体育场馆73个,比2010年新增4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