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说说这五年 青岛“十二五”期间大力改善民生

青岛早报  2016-02-14 07:58

[摘要] 从狭窄低矮的小平房搬进敞亮的公租房,从守着炉子过冬到暖暖和和过大年,从排队候诊到点点鼠标预约就诊,从大清早摸黑出门赶公交到乘地铁半小时到单位……细细回味刚刚过去的5年,百姓生活许多方面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住房、就医、上学、乘车等方面的变化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了各种便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从......

从狭窄低矮的小平房搬进敞亮的公租房,从守着炉子过冬到暖暖和和过大年,从排队候诊到点点鼠标预约就诊,从大清早摸黑出门赶公交到乘地铁半到单位……细细回味刚刚过去的5年,百姓生活许多方面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住房、就医、上学、乘车等方面的变化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了各种便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从今天开始,早报在市“两会”专题报道中,通过市民的亲身感受展示我市“十二五”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十三五”美好未来。

圆了影视产业梦

王傅英是地道的青岛人,在韩国居住多年,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看剧。王傅英说,自己以前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很多时候都是为影视文化交流服务,结交了一大帮影视圈的朋友。

就在王傅英忙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获批并迅速展开建设。“青岛本身就是旅游城市,风景优美,冬暖夏凉,是天然的摄影棚,这早就引起了韩国影视圈的关注,只不过他们不熟悉市场,也没有可靠的合作伙伴。”王傅英说,于是,朋友们不约而同想到了她,“他们说,你快成立一个影视公司吧,我们一起做点事儿。”王傅英坦言,“不瞒你说,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这是我早就有的一个梦想,但我迟迟不敢下决心,直到看到万达东方影都进驻。”王傅英透露,自己在注册前咨询了招商部门,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支持,“我是2014年11月注册的,应该说是当时的前几名影视公司吧。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工作人员服务很细致、到位,所以我感觉自己这次的创业,算是天时地利人和,水到渠成。”

事实证明,王傅英的确是在好的时机做了该做的事。青岛木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后,一方面继续王傅英擅长的国际文化交流,特别是促进中韩影视合作方面的业务,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影视合作项目。“我们跟韩国全州影像委员会签了合作协议,打算合作拍摄10部电影,其中部《许愿灯》预计投资两三千万元,剧本、主创团队都没问题了,现在正募集资金。”王傅英介绍说。

此外,青岛木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跟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合作的180集电视系列栏目剧《中国好妈妈》今年也将开拍,王傅英正在争取到青岛拍摄,“现在希望的是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尽快竣工,万达影都的摄影棚尽快启用,还有青岛国际电影节尽快启动。我感觉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我相信灵山湾的明天会更好,青岛的明天会更好!”记者 许城贵

漂泊半辈子 住上舒心房

去年5月,漂泊了大半辈子的项丽君搬进了市北区伊春路上的国信紫云台公租房小区,这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20多年前,因为所在的汽车配件厂效益差,项丽君提前退休,“那时候退休工资很低,我一个月不到500元。”项女士说,当时已45岁的她由于没有过硬的技术和手艺,只能出去打零工。儿子也刚成年没多久,家庭生活重担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收入只够糊口,所以根本没想过买房子的事,只能到处租房子住。为了节省费用,她从台东一路向北到沧口永平路附近租房。这样动荡的生活过了20多年,儿子结婚生女了,她依然独自在外租房。一个小房子的租金从十多年前的二三百元涨到了1000多元,这占去了她月收入的一多半。

2013年,她得知市区正在建设公租房,像她这样的“夹心层”也可以享受政府建设的实惠房。随后她向街道办提交了申请,获批通过。2015年5月,市北区推出国信紫云台和远洋自然两个公租房项目,房源近500套。经过摇号,她幸运地入围。5月21日拿到钥匙,23日就搬进去了,因为之前租的房子马上就要到期了。“我再也不想在外租房子了。”项女士说。

如今项女士住着一套位于28层的一室一厅的精装修房子,“过来看房时地板早铺好了,墙壁也刷了,卫生间厨房的设施全部安装到位,我基本上只带了锅碗瓢盆和衣服之类就搬进来了。”项女士对此非常满意。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保障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市保障房建设多项制度创新得到了国家、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肯定,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3.2万套,一个个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住房梦”。 记者 孙静

工作机会多 关键在把握

每年寒暑假,大大小小的人才招聘会在各处上演,每当看到这一场景,在汽车总站工作的王琦总会忆起自己7年前次走进招聘会的情景。2009年,在南京读完研究生的王琦回到家乡青岛寻找工作。趁着寒假,她连跑了几场招聘会,对于文科生来说,就业岗位相对而言比较少,不过她有选择地投下几份简历后,竟然有两三家都有招聘意向,通过笔试和面试后,终她选择了一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企业,一干就是5年。

5年后,王琦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始走下坡,她也感觉自己进入瓶颈期,就想换个工作环境。2014年,王琦第二次走进招聘会,知名国企交运集团提供的很多岗位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她,经过激烈的竞聘,王琦的二次择业定在交运。经过初期的职业培训,她走进了汽车总站从事文字工作。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企业氛围,强劲的发展势头……王琦快乐地工作,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事实上,这5年来,不少像王琦一样的人才走进交运集团,2011年至今交运集团增加就业岗位11157个。“其实在咱青岛就业机会很多,关键就看你怎么把握。”回望自己走过的求职之路,王琦说。记者 吴帅

有了地铁可以多睡半

自从去年底地铁3号线北段开通后,于丽红上班就不用赶了,早上至少可以多睡半个懒觉。

2012年,于丽红大学毕业后就在黑龙江路附近的海尔工业园里上班,从事物流工作。刚开始,她住在李沧下王埠附近,像很多上班族一样,上下班挤公交成了生活常态。单位要求早9点上班,不到8点于丽红就要在站上等车,顺利的话可以按时到单位,可一旦遇到堵车,就没准点了。

后来,于丽红搬到了君峰路附近居住,离单位更近了,但还是得8点出门,特别是遇上李村大集,那她就更得提早点走,防止堵车。不过每次走出家门后,她都会对围挡起来的地铁施工现场多看上两眼,期盼着能早日坐上地铁。

2015年12月16日,地铁通了。于丽红走出小区就是地铁3号线君峰路车站,坐上车到地铁大厦站不过10,出了站对面就是工业园。“地铁通了后,大的感受就是,我可以掐点出门了,不用担心路堵,早上还能多睡会儿。”于丽红开心地说。

“十二五”期间,作为青岛大交通网络的重要支,青岛的城际轨道建设工程在加快推进。2010年,青岛首条地铁3号线正式开建。到如今3号线、2号线、11号线、13号线、1号线过海段等5条线路已实现同时在建,青岛地铁工程建设驶入“快车道”,今年还将有两条地铁线加入建设队伍。

5条线路建成后,青岛东岸城区将基本实现网络化运营,轨道交通线网将延伸至城阳中心区、青西新区中心区和即墨市,共同构建起覆盖新老城区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构架。 记者 吴帅

坐上校车让奶奶安心

圣朋上小学一年级那年,青岛的专业校车已经开进了崂山,原本还在为他的上学路发愁的奶奶,一下了去了一块心病。从崂山港西社区后瞳村到晓望小学有七八里山路,当时还没有方便的公交车,村民出行主要依靠摩托车、自行车或私家车,村里的孩子们上学,都要家人骑车或开车接送,大一点的孩子就自己骑车去。可是对幼小的圣朋来说,他只有奶奶可以依靠,而且奶奶都70多岁了,身体还不好。在他很小的时候,亲人们相继离他而去,不是出走就是去世了,祖孙两人租住在村里,的收入就是靠奶奶捡废品换钱。圣朋上幼儿园时,离家也就两三里路,那时奶奶骑着自行车接送他,还能应付,可是小学离家远了,奶奶身体也越来越差,骑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送他去学校真是力不从心。

好在2012年交运温馨校车开通崂山线路,圣朋和村里孩子都坐上了专业又安全的大鼻子校车。每天早晨,他只要等在村口,校车就会准时接上他去学校;放学后,又能把他及时安全送回家。奶奶也不用担心他冻着晒着,因为温馨校车里有空调,还有护导员一路陪护。

2011年9月22日,我市在市区试点开通了首条专业校车线路,采用了安全系数高的“大鼻子校车”,并组建了专门的校车公司运营。经过试点后,专业校车陆续开进了农村,2012、2013年,市政府连续两年把农村学生专用校车的推进列入市办实事,每年新增600辆专用校车,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农村学生的上学路,也保证了他们的安全。 记者 吴帅

一流幼儿园办到家门口

尽管幼儿园已经放假了,但张宇葳还是每天都要去幼儿园,“他特别喜欢上幼儿园。”张宇葳的爸爸张东源说。张宇葳是市实验幼儿园市北区学前教育集团保利百合幼儿园中三班小朋友,幼儿园就开在小区里,还是市实验幼儿园分园,“想想都替他幸福。”张东源说。

保利百合花园小区位于市北区金华支路,小区2006年开盘,目前有3000多户入住。张东源2010年搬到了保利百合花园小区,2011年张宇葳出生了,小区里配建的两所幼儿园依然只是毛坯,没有一点儿要开门招生的迹象。

2011年以前,市区公办幼儿园只有21所,但就在2011年,我市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一批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质的民办幼儿园开建,市政府连续多年将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列为市办实事之一,普惠幼儿园以每年100余所的数量在增加。

2014年,市北区教育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回购”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做法,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用地为出让地,当年开发商是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因此市北区要回购这两个幼儿园,不仅要支付幼儿园的建设成本,还要支付土地出让金。尽管回购幼儿园成本较高,但可以充分利用闲置幼儿园资源,短时间内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2014年11月,保利百合花园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年轻父母的期待中启用了,更让小区业主惊喜的是,小区里的孩子不仅有幼儿园上了,而且上的还是市实验幼儿园。张宇葳和其他150多名孩子一起成为幼儿园首批小朋友。 记者 臧旭平

网上找专家会诊疑难病

34岁的常先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患上了白血病;幸运的是,他在市中心医院通过网络会诊,直接由上海瑞金医院的专家看病,病情得到有效治疗,身体正在恢复。市中心医院国际门诊主任、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张小涛说,以往,遇到疑难病症,青岛的专家可以组织会诊,如今进入网络时代,会诊的范围扩大,岛城的医疗机构,通过上网可找到国内名医。

张小涛说,网上诊疗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字咨询,提前将图片、文字等资料发到相关医院,通过书面交流使对方提前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然后一起分析、讨论。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视频直接进行对接,这个方式比较直接,实时交流,有利于更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34岁的常先生就是网上诊疗的受益者。他查出患上了疑难血液病,医院提前准备好相关PPT、资料给上海瑞金医院发过去,与上海瑞金医院进行两次连线,并与上海瑞金医院的各科室进行对接,邀请对方的专家坐在一起,视频连线。“对方看到我们的资料,同时看到PPT的演示。我方把遇到的问题、治疗的疑问、诊断的疑问提出来,对方现场解答,现场分析,一起讨论结果,终得出可行方案。”张小涛说,经过网上诊疗,他们终确立了常先生的治疗方案,现在常先生各方面情况趋于稳定,身体正在恢复。

“我们国际门诊实行预约服务,疑难病人的病理数据,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直接与美国的专家联系,给出确切的方案。”张小涛说,目前他们有800名美国的专家“后援团”可以提供服务。 记者 王磊

电动车一年省了1.2万元

作为青岛电动汽车领域个吃螃蟹的人,郑明磊开着青岛售出的辆电动汽车,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被很多人询问有关系能源汽车速度、续航、充电和省钱等诸多问题。在郑明磊的感受中,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不断完善,开这辆车“很划算”。

2014年11月,郑明磊在特锐德公司买了北汽E150EV电动汽车,一系列补贴也十分吸引郑明磊,按照当时的销售补贴政策,政府补贴9.75万元,车行优惠5万元,终办完挂牌等手续,一辆近23万元的车,郑先生只花了8.2万元就开回了家。“我的座驾是青岛销售的辆电动汽车,在未来应该也有点历史价值。”郑明磊在一家货运公司做销售负责人,只要不出差,他在青岛都是开这辆电动汽车,每天30公里的行程让他感觉十分惬意,而在外观上看,也分辨不出他开的车是电动汽车。

郑明磊算了一笔账,开北汽E150EV电动汽车,每100公里的电费仅10元左右,而烧油的车则需要40多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已经跑了2万公里的,平均每月电费100元,而此前他开普通车,油费每月差不多900元,“只算电费省下的钱,开车成本就降低了四分之三,而且电动汽车前4年4万公里免费保养,又省了1000多元。”正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构造相对简单,没有发动机、变速箱,核心部件是电动机,这让很多结构上省下了器件损耗,此前开烧油汽车,经常出现的小毛病,修理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郑明磊算完账后,得出一个开电动汽车一年,至少省下1.2万元费用的结论。“所以我现在上下班都开电动汽车,家里的另一部汽车妻子开着,我只是跑长途才偶尔用。”

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是个大麻烦,但郑明磊也早已解决,家里的车位旁安装了充电设施,如果外出电量少了,他的车上带着便携式充电线,有插座就能充电。郑先生有一个愿望,希望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再快点,否则外出没电时,动辄一个半的充电时间,实在没法和五六加满油相比。 记者 陈珂

15.8万元药费只掏2.1万元

从对治疗类风湿疾病的特效药望而却步,到受益青岛的大病特药救助政策,71岁的张雪老人亲身感受到特药救助的实惠。目前,记者来到老人家中,经过治疗后的她可以正常生活、运动。而重要的是,2015年这一整年,原本需要15.8万元的药费,经过特药救助和慈善救助,她个人只负担了2.1万元,真正感受到了大病患者 “病有所医”。

大约14年前,张雪感觉自己肩关节疼痛,胳膊抬不起来,后来膝关节也疼,她本以为是关节炎,可总也治不好,“后来确诊是类风湿关节炎,这病太让人遭罪,很多处关节疼痛,晚上疼得睡不着觉,走路也动弹不了几步,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张雪说。2014年底,我市扩大大病特药救助范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特效药被首次纳入范围,能报销70%的费用,市立医院东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邢倩时间通知了张雪,提醒她赶紧填表申请,“我什么都不懂,她仔细给我讲,我才知道这是个大好事,能治病还省钱。”张雪终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情况选择了 “修美乐”。

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医保特药救助谈判前,“修美乐”一支价格为7900元,纳入医保后的价格为7031元,并可报销70%,“我提交材料很快过了审批,医保和慈善机构还有赠药,买10支后,总共赠送了10支,一共是两个疗程,这个完全没想到。”张雪的药费账目十分清晰,去年一年一共用了20支生物制剂“修美乐”,原价需要15.8万元,可经过医保的大病特药救助政策后,她个人一年仅花费了2.1万元,相当于只承担了总费用的13.3%。

“特别感谢政府出了好政策,对我们大病的人来说,就是多了一条命,自己真的很幸运。”多年来张雪难以操持家务,全靠老伴忙里忙外,如今她可以为老伴分担家务,还能养花、运动。 记者 陈珂 实习生 李思佳

残疾人吃穿住用有人管

“我的父母都这么大岁数了,跟我没享过福,反而吃苦受累一直照顾我20多年。”王合全是沙子口人,年轻时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颅底骨折,颅脑受损,昏迷了70多天才醒来。此后他左半边身体不受控制,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扶着。为了看病,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20多年来,一直是年迈的父母在照顾他。他和父母住在低矮的三间平房里,每个月靠低保金生活,有时候还要姐姐弟弟接济。如今80多岁的父母因为操劳过度,重病缠身。老人们担心的是,一旦他们去世,没有劳动能力的王合全该怎么生活下去。

2011年底,崂山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建成后,王合全成了入住的首批残疾人。“我刚住进来就觉得心里敞亮,我住了一辈子平房,从没住过宽敞明亮的楼房,也没看过这么大的电视。”王合全称,自己家里非常困难,原本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点荤腥,现在每天午餐晚餐都是三荤一素,营养搭配非常均衡。王合全称,更重要的是,父母不用再跟着自己吃苦受累了,能够在家安度晚年,他们的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

“我刚来的时候,要靠两个人在身边搀扶才能走路,护理人员坚持带我做康复训练,现在我已经可以扶着轮椅到处走了。”王合全称,自己每个月只需要交很少的托养费,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补贴的。自己的吃穿住用都有护理员照看,连牙刷、卫生纸都不用自己买。过年前,崂山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还给托养的每名残疾人添置了一套新衣服,还发了过年吃的零食和水果。让王合全父母安心的是,王合全今年已经52岁了,再过8年就会成为五保老人,到时候可以继续住在崂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连托养费都不用交了,以后的生活也就有保障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市残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 《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通知》,首次将全市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一、二级视力残疾人纳入托养服务范围。同时,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补贴标准,六区机构安养服务标准由每人每月1300元提高到1500元,居家照料服务标准由每人每月420元提高到520元。截至去年12月中旬,全市已经有10100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了托养服务。 记者 黄飞

吃穿住用行 过去五年市民的幸福

城乡医疗保险政策的“三险合一”,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着同等的医保待遇;外地学生在青岛可以参加高考,省去了来回奔波;大沽河越来越美丽;身边的健身设施越来越常见……细细看去,“十二五”期间,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惠民举措让居民生活越来越舒适,让保障越来越完善,让城乡之间越来越贴近。

八旬老人照料中心找到家

今年81岁的赵桂敏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过得挺滋润。

2007年延安路街道延安二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成立,赵桂敏是批入住照料中心的老人之一。9年的时间里和社区工作人员及一帮老姊妹们在一起,赵桂敏找回了久违的欢声笑语,照料中心俨然成了老人的第二个家。“孩子们都忙工作,有心也顾不上,我们老两口只能大眼瞪小眼,这下可省心了,不仅吃得好,玩得也好,这日子我们知足了。”赵桂敏老人表示,直到现在她都庆幸自己批报名入住,才能像现在这样过得如此滋润,现在的照料中心可谓是一 “床”难求,许多社区老人都在排队等候入住。

走进照料中心,在休息室内10多张干净整洁的床铺,一尘不染的地板和墙面,门口、窗户上贴着的大红窗花让这里显得喜庆祥和。中心西面墙壁上挂着大屏LED电视,除了吃饭、休息外,老人们还可以在室内观看戏曲及新闻节目,棋牌等娱乐工具也是一应俱全。而除了良好的室内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外,更令老人们舒心的是这里低廉的养老成本,“每天一日三餐在这吃,加上休息、娱乐,一个月只花不到400块钱,这个价钱、这个环境,你说上哪能找到?”赵桂敏老人告诉记者,尽管收费较低但这里的服务却不打折扣,单就一日三餐,每个周从周一到周日,餐餐都不重样,海鲜、肉类以及照顾老人牙口的各种面食,每天专门的营养师给老人搭配餐饮,吃得既可口又有营养。透明化的厨房也让老人们随时可以监督,不必为食品安全担忧。 记者 王晓先

外地学子留在青岛高考

今年6月就要参加高考了,邓琴怡希望能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备考,学校已经放寒假了,但邓琴怡还是每天上午8点就背着书包来学校复习。记者在15中高三教学楼看到,各个教室里都有不少学生在埋头复习,“在家里学习效率不高,不如来学校。”邓琴怡说,很多同学都选择到校自习。

邓琴怡老家是湖北咸宁,从上幼儿园就来到青岛的她早已经把青岛当成了故乡。她的户口不在青岛,所以高考她有留在青岛或者回老家两个选择,“没啥考虑的,早就想好了要在青岛考。”邓琴怡说,在青岛高考一个原因是山东和湖北用的高考试卷不一样,同时湖北的竞争并不比山东低,关键的是她已经不适应老家的气候和环境。如果向前推几年,像邓琴怡这样非青岛户籍的考生只能回老家高考,但从2014年开始山东省放开了高考户籍限制,只要有完整的三年高中学习经历和学籍,考生可以选择在户籍地或者学籍地参加高考。这一政策是2012年正式公布的,当时邓琴怡正读初二,她说,从那时候起她就决定留青岛考试了,“不想折腾了。”如果回老家考试,邓琴怡需要提前回老家适应,要找愿意接收的高中学校,父母都不在老家的话,她的生活还需要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

邓琴怡是一名文科倾向的学生,成绩处于班级中游,她希望通过剩下4个月的努力,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爸爸给她的建议是考一所政法类高校,将来可以考公安或者其它司法系统。

她告诉记者,现在还没有目标,但希望上大学的城市是一座像青岛一样的沿海城市。 记者 臧旭平

在家门口找大专家看病

“有了医联体,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三甲医院专家看病,太方便了。”近日,在城阳区人民医院妇科看病的李女士高兴地说。对于患者的这种声音,让青岛市立医院本部妇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萍感到很欣慰,正是像她一样的大专家,通过医联体这个渠道,把先进的诊疗技术输送到市郊,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市的医联体建设从前年进入实质性阶段,市立医院与城阳区人民医院打造了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首批有30多名专家赴城阳区人民医院“上班”,市立医院本部妇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萍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一周要在城阳区人民医院工作三天,其中一天坐诊,另外两天在病房。”张萍说,刚去工作的天就遇到一台复杂手术,50多岁的女患者患有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对于这台微创手术,当地医院觉得难度太大。经过一个的手术,张萍顺利完成了这台腹腔镜复杂手术。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张萍扎根城阳区人民医院,与当地的妇科医护人员一起工作,讨论病例,把先进的诊疗技术带过去。记者了解到,以往,当地医院对于复杂的腹腔镜手术往往是望而却步,建议病号直接转到上级医院,经过医联体大专家的指导后,医院的妇科已经能顺利开展腹腔镜手术。

我市加大了医联体建设,大医院看病拥挤,而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现状也逐渐得到缓解,青岛加强分级诊疗和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城乡对口支援工作。依托公立三级医疗机构完成了规划布局,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分级诊疗、医保结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探索经验、试点机制。目前,医联体已经取得了成效。市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医院 (含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结合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探索与各区市组建医联体,鼓励中医医院、专科医院跨区域纵向合作,引导综合医院按照规划实施。青大附院面向莱西市、黄岛区,市立医院面向即墨市、城阳区,市中心医院面向平度市、红岛经济区,市海慈医疗集团面向胶州市,作为郊区医联体龙头医院的三级联动医院强化建设与管理。 记者 王磊

九旬重病老太不愁医药费

“我母亲在2013年10月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医院抢救,我们家的兄弟姐妹轮流到医院给母亲陪床,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老人始终没有脱离生命危险。”林淑义老人的小儿子宋先生说,他先后把母亲送到了岛城三家大医院急救,花钱多少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大医院床位紧张,母亲住院20天左右就要被动员出院,但普通的老年公寓和自己家里没有医疗护理条件。两年前的农历大年初一,宋先生经朋友介绍,将母亲送到了圣德老年护养院。当时觉得这家老年护养院跟圣德脑血管病医院相结合,一旦母亲发生紧急情况,可以时间得到救治。母亲被送到圣德老年护养院的天,医护人员就联系了专家抢救,直到半个月后,母亲才逐渐苏醒过来。

“现在到家政公司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请个保姆,每月至少也要4500元,我母亲住在圣德老年护养院,每个月的护理费加餐费,才不过两千出头。”宋先生称,母亲办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医药费能报销90%左右,近3个月,母亲的医药费只花了不到1000元。老人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3600元,足够她住在这里的花费了。

宋先生称,母亲住在圣德老年护养院有护理员全天护理,有医护人员随时做身体检查,还有青大附院的专家坐诊查房,家里人都特别放心。

专护病区的主治医师夏淑燕告诉记者,他们采用的“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常年有病卧床,需要反复住院老人的医疗需求,也解除了家属陪床的压力,此外养护院还收治了很多从大医院ICU病房转出的,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状态,延长寿命,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后旅程。 记者 黄飞

村民住养老院也能报销

“在这里好,照顾我很好,比在老家的时候强多了。”近日,68岁的吕学全半躺在弘宇老年公寓的个人房间里,高兴地夸赞医生和护工们对自己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竖起了大拇指。四年多以前,吕学全在黄岛大村镇老家突发脑梗被送到医院,虽经抢救脱离了危险,但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需要长期卧床,吃喝拉撒全靠人照顾。“三险合一”推行后,吕学全住进养老院也能享受报销,提高了生活质量,还减少了支出。

吕学全此前在黄岛区大村镇的老家居住,生活起居全靠儿女和亲戚照料,可大家都忙,这让他十分过意不去。其中有一段时间,他身边少有人照料,为了保证日常生活,他让亲戚一次多做点饭,这样可以多吃几顿,能方便一些,长的一次,做一次饭吃了四顿。日常的起居也不像在养老院里那么利索。儿女们为了让他安度晚年,又考虑到他的健康情况,便让他住进了弘宇老年公寓。记者问他花了多少钱,他说都是孩子们出钱,他不操心这个。

住进养老院后,原来参加新农合的吕学全无法享受长期医疗护理和其他城镇居民、职工的多种医保政策,花费上也只能稍高一些,去年初我市施行“三险合一”,原来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并实现了政策共享。“他因为长期卧床,可以享受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政策,能报销八成的医药费,对原来不能享受政策的他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好消息。”弘宇老年公寓工作人员介绍,老人每月的养老费是1600元,收费标准不算高,在医疗方面,老人每月的医药费支出总额是1700元,经过医保报销后,个人只需要花350元左右,少的时候还不到300元,正是因为“三险合一”的好政策,才让他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共同享受政府的好政策,这在一年多以前,是几乎难以想象的。

采访的后,吕学全含着泪说,自己没有什么更多心愿,就是特别感谢好政策,和前几年在老家相比,如今的生活好了不知多少倍。 记者 陈珂 实习生 李思佳

村里建起健身广场

“现在村里真是大变样了,咱现在也和城里人一样能在村里健身了。”近日,在胶州胶西镇孝源店子村健身广场上,73岁村民刘桂兰一边和邻居唠嗑,一边在脚踏健身器上双脚来回活动着。这两年,刘桂兰所在的村庄不但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还享受村里发放的各种福利。发生在孝源店子村的变化,也是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个缩影和样本。

记者来到胶西镇孝源店子村,以往村里的土瓦房已经被崭新的大瓦房替代,房前房后也都植有草坪和树木,健身广场不时传来孩子和老人的笑声。

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站在村里大街上,与繁华城市相比,这里天空很蓝,空气也很新鲜。“以前和现在那是没法比,那时俺村什么样?出门一脚泥,一下雨,全村就变成了大泥塘子。家家户户都养着牲口,还把牲口拴在门外,大街就成了牲口吃喝拉散的‘牲口圈’,到了夏天,站在村口都能闻到牲口味。一场雨后,大街上泥汤伴着牲口的粪便,蚊子苍蝇一大片,简直没法走。”刘桂兰说,从2013年开始,镇上出资先后把村里几条街道全部硬化,在大街两侧,还专门设置上了绿化带。

“现在不光有的玩,村里还定期发放福利,大家伙儿的日子丝毫不比城里差。”刘桂兰说,村里还设了一个文化大院,院里设置了图书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室,全部免费开放。400多户村民都纳入了养老保障体系,困难家庭每年都能领到救助金,村里还出资给每户村民投保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逢年过节还给村里60岁以上村民和老人免费发放大米、花生油、鱼等生活物品。这几年,胶州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主要以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这“五化”建设稳步推进,目前他们当地农村基本都完成了这“五化”任务。 记者 牟成梓 通讯员 张彬

“老台东”住上双气房

家住威海路89号的娄维兰是地地道道的“老台东”,已退休的她生活非常安逸。“近5年,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太大了,暖气、燃气都通上了,自来水完成了一户一表改造,邻居们再也不用为水费‘打唧唧’了。”提起这些年的变化,娄维兰用了三个词概括“热心、暖心、贴心”。

“我从小在台东生活,以前住平房,一到冬天,屋子里四处透风,身上大棉袄套小棉袄,还要专门到农村订做那种很厚的大包子鞋。后来搬到了现在的住址,虽然搬上了楼房,但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老房了,到了冬天,还是很难熬。”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娄维兰打开了话匣子。“早,我和邻居们都在家里生炉子,当时的散煤都不好烧,邻居们到处捡废木料堆在楼道里,就是为了生炉子。楼道里堆满了木头和散煤,又脏又乱。”娄维兰说,后来,家里虽然装上了空调,但因为电费贵,不舍得用。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我家房子使用面积才30多个平方米,到商场却非要买2.5匹的大功率空调。售货员说用不着这么大功率,我坚持要,就是因为以前冷怕了。”娄维兰虽然安上了空调,可她却发现这是个“电老虎”,两个月电费500多元。“平时还得省着用,能不开就不开。那时候,真羡慕那些有集中供暖的房子,我们盼着啥时候也能装上。”娄维兰说。

2012年6月份,娄维兰所在的芙蓉路社区集中供暖建设正式开启,到10月份完成改造。“印象深的是,暖气装上头两年,冷热不均,居民意见很大,能源热电大成路换热站站长带着工人挨家挨户给居民调试,直到后全部达标。”娄维兰说,有了暖气,家里24都这么暖和,棉袄也脱下来了;有了暖气,楼道里的木头、散煤都没有了,楼道里的环境变好了。

“没有暖气的时候,洗个衣服只能挂在外面晾干,放一晚上冻得硬邦邦的,一件衣服洗完了好几天干不了。进腊月门收拾家,要提前十几天洗衣服,生怕天不好,晒不干。”娄维兰说,有了暖气,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把衣服晾晒在家里就干了。“你看,现在擦个窗多干净,以前没有暖气的时候,擦窗很快就结成了冰。”娄维兰指着窗户说。

近五年来,娄维兰所在的楼院还完成了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通上了天然气。“我们现在也是‘双气’房啦。”娄维兰说,再也不用扛煤气罐爬楼了。 记者 刘海龙

在学校吃住全免费

走进青岛市中心聋校的教学楼,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暖意,“我们的教室里有暖气,上课不用穿厚厚的棉衣,可舒服了。”高二2班学生孙广宏向记者介绍着学校的情况,脸上浮现出一股“小骄傲”式的表情。孙广宏今年17岁,自小听力障碍,11年前,父母将他从胶州老家送到了中心聋校读书,开始他与中心聋校共同成长的道路。

“我们学校原先在明霞路,那时候学校很小,20多个男生要挤在一间大宿舍,晚上如果想上厕所,得穿过一个大操场,到宿舍对面的公共厕所。”原本以为与孙广宏交流会存在很大障碍,事实上只要比正常声音稍大、语速稍慢一些,孙广宏完全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交流。

孙广宏说,他从一年级开始在中心聋校读书,那时候,学校里的设施非常落后,2008年底学校搬到了辽源路的新址,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学校又添了宿舍楼、实验室、爱心超市,孙广宏所住的新宿舍每间6人,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食堂每天三顿饭丰盛可口。

“食堂的饭菜很好吃,粥有好多种,排骨、鸡腿,而且都是不限量的。”孙广宏一边说,一边拍拍自己的肚子,显得十分幽默。

孙广宏说,进入新学校后,生活变得更加有规律,每天早晨6点起床洗漱,6点半跑操,6点50分吃早饭,7点30分上课……晚上6点30分晚自习,晚10点熄灯睡觉。平日里,除了上课,学校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我们去过世园会,去过奥帆中心,去过海底世界。”大家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许多志愿者组织还会定期到学校,与同学们互动,让大家在感受大千世界的同时,增加与普通人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近几年,全市为特殊教育的投入特别大,也给了这些孩子很好的学习条件。”刘莉是孙广宏的班主任,2001年入校到现在,亲历了学校的一系列变化。刘莉说,现在学校招收的孩子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专多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学采用的是8至10名学生一班的小班制,教室里从黑板到触摸式教学屏,给孩子们好的学习条件。

“学校很早就开始使用无线助听设备,这套设备每个孩子的费用大约在13万元左右,对孩子的听力练习又很大的好处,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很难实现。”刘莉告诉记者,除了重点教学设施,从起初的学费到后来的课本费,再从住宿费到伙食费,如今,学生进入学校后所有的费用全免,而且每年“五一”、“十一”、春节放假,还要给学生们发放路费补贴。“我们还发礼物,前两天回家我带了大馒头。”孙广宏比划着说。

还有一年就要离开学校,孙广宏想起来就会有些不舍,看着班主任刘莉,这个大男孩翘起了嘴。他说,自己很喜欢学校的生活,很感谢学校和老师这些年对他的照顾。提起将来的目标,孙广宏说,他上高中就是为了读大学,明年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天津一所对口的学校,眼下就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 记者 于顺 孙启孟

村口坐车去城里购物

“大妹子,在家门口就能坐车,现在真方便啊。”近日,在胶州胶西镇南屯村村口,今年70岁的村民朱玉兰和邻居孙秀华一起准备乘车去城里,公交车通到家门口让老人由衷地赞叹。在2014年,胶州市所有镇都开通了公交车,城乡公交一体化也已全面实现。

“大妹子,都快1点半了,估摸着车也快来了,咱俩得快点走啊。”朱玉兰老人和邻居孙秀华在家中换上了干净衣服来到了村口等待502路公交车。“老王,今天进城买了啥好东西?”两人站在公交车牌下等车之际,66岁的邻居王亚菊提着大包小包下了公交车准备回家,朱玉兰便打起了招呼。“俺去城里买了几瓶好酒,好招待亲戚。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去城里也就半个,等你们回来再聊吧,俺还得抓紧回家收拾一下。”王亚菊回应道。

“大妈,以前没通公交车时,你们怎么坐车啊?”“小伙子,你是不知道,那时候只有小公共短途客车,想坐车得跑出4里地去等。那时候坐车,平日里还好,遇到刮风下雨,可就遭罪了。”看到记者询问,朱玉兰说。

据了解,胶州胶西镇南屯村地处镇东南面,因村里位置偏僻,当时个体小客车运营难以延伸,一直以来交通就十分不便。“现在很方便了,出了村就是公交站牌,再也不用遭那个罪了。”朱玉兰说,2014年5月份,村里就通了公交车,村民们都十分高兴。

502路公交车开了过来,两位老人和记者道过别就上了车。

记者了解到,2014年,为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实现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胶州市在当年年初开通10条农村公交线路,紧接着,当年5月1日起再开通城区至九龙、铺集、张应、张家屯、里岔、南杜村方向的6条农村公交线路,且全部实行2元票价。至此,胶州市所有镇都开通了公交车。 记者 牟成梓 通讯员 张彬

一条隧道连通双城生活

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在市北区工作的宋康康回到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家里,只需40就能和父母妻女一起吃晚饭,这在4年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开通,让许多青岛人开始了时髦的双城生活,也得以享受更多和父母妻儿团聚的天伦之乐。

回忆过去,那些和父母、家乡隔海相望的日子,宋先生有着说不完的话。“那时候不像现在,回家就只能坐轮渡,到了港之后再坐车,回趟家怎么也得两三个。”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工作地点在市区,因为离家远他便只能在市区租房子住,需要花费不菲的租金不说,还要忍受和父母长期分别的思念之苦。因为刚参加工作还没有多少朋友,工作生活遇到不顺心的事后想要回家却无奈太远,每次都只能作罢,一个月也就能回家一次,遇上大风下雨天,海上风浪太大,轮船无法停靠的时候,即使再想父母也只能望洋兴叹,只能打个电话向海那边的父母问一声平安。

如今,这种隔海相望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2011年胶州湾隧道开通,这个消息让在市区工作的宋先生兴奋了好一阵子。对宋先生来说这意味着从工作地点到西海岸新区父母家的时间与到自己市区家的时间基本相同。“从单位到我市区的家,开车一般需要30左右,有时候一个都不一定能到家,现在走隧道一般不会堵车,40就到我爸妈家了,真是太方便了。”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刚有孩子的时候,夫妻两人曾为没时间照顾孩子的事而发愁,隧道通车后自己就可以经常把孩子送回家让父母帮忙照看,他也因此过上了时下非常时髦的双城生活。

“俗话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隧道开通给我们这些老家在西海岸、工作地点在市区的人确实提供了太多的便利,重要的是拉近了我们和家的距离,让我们能够时常地和家里人共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宋先生坦承,如今的双城生活让他感到十分享受,并且他也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岛城市民受益于隧道以及其它众多正在完善的交通设施。 记者 王晓先

母亲河变美让游客流连忘返

“现在每天不到堤上瞅瞅,总觉得是个心事,上来看看景,一天心情也好了许多。”日前,在大沽河胶州胶东街道大麻湾村河段,51岁村民杨旭力正在河堤道路上遛弯,现在每天到河堤上转转已成为他的习惯。2011年,青岛启动了大沽河全流域治理,在这短短几年中,大沽河一改以往破旧之貌,呈现出长堤平整、绿树成荫、烟波浩淼,一派沿岸如画的美景。

“这么短短几年,这条河就有了这么大变化,和以前相比,简直不敢让人相信。”看着平整整洁的堤顶道路和道路四周栽种的整齐树木,以及远处河水因天冷结冰而银光闪闪的 “冰河”,眼前这一切美景,让村民老杨一个劲感叹着。老杨所住的大麻湾村紧靠大沽河,在他记忆里,大沽河经常断流,河道常常夏秋两季才有水,在一些河段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每到雨季,堤坝道路更是泥泞不堪。经过这几年治理,现今在老杨村河段上游,还设立了一个拦河闸坝,只要大闸打开,就会形成近10多公里的连续水面,河道中芦苇茂盛,芳草萋萋,水清了,岸绿了、水鸟多起来了,大沽河彻底“脱胎换骨”。

老杨说,每次来到大沽河时,总能看到一些三五成群的骑行者穿行于河堤上,天暖和的时候,许多游客开着私家车来到河边,支起一个个小帐篷,与家人、朋友一起在河边玩耍,欢声笑语响彻大沽河岸边,好不热闹。“这种情景在三四年前,根本就不可能看到。”老杨说,不仅如此,随着大沽河变美了,每到一些好日子,不少新人会纷纷选择到这里拍摄婚纱照。

记者了解到,在这几年中,旅游部门还对大沽河一些区域进行规划治理,目前已经形成纵贯南北的“生态绿轴”,沿线构筑起一个个崭新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现在,去大沽河游玩已成为市民们节假日和周末的,大沽河已是我们这里又一张新旅游‘名片’。”胶州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说,为了能给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些详细旅游攻略,去年,他们还推出了以大沽河为主要核心景点的半日游和两日游共计6条休闲旅游线路。“来玩的人多了,河里的河鲜也多了起来,俺琢磨着开个河鲜农家宴饭馆肯定能行。”对于下一步打算,老杨信心满满。 记者 牟成梓

再过两天,2016年青岛市 “两会”将正式拉开大幕,作为全市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每年“两会”期间,都将出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消息、好政策,同时也是政府收集市民各方面建议、意见的重要平台。

早报“两会直通车”今启动,如果您对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什么感受和看法,对青岛新一年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告诉早报,我们将把您的建议和想法归纳整理,转交给代表和委员带上“两会”。与此同时,早报“两会直通车”将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请市民共同参与全市“两会”。

搭建政府与市民交流桥梁

从2009年开始,青岛早报开设“两会直通车”栏目,之后每年全市“两会”期间都有许多市民向早报反映自己对城市发展的看法,提出许多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好想法、好建议。早报“两会直通车”为市民传递呼声和期盼搭建了一座桥梁,为市民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还及时地将市政府及各部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各项民生事项的工作计划和打算告诉市民,让市民充分了解“两会”的新变化,青岛城市发展的重大变化、市政府及各部门今年的工作打算以及惠及民生的重要规划。

推出多种互动方式

早报“两会直通车”由于互动性、参与性强,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今年全市“两会”期间,青岛早报将在保留重要信息发布的同时,继续增加互动环节,促进市民与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之间的交流。早报“两会直通车”除了将为市民解读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传递今年市办实事等信息外,还将请市民与代表、委员“桌上聊两会”,就教育、卫生、环保等话题展开讨论。早报“两会直通车”将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手机微信聊天模式请市民就自己关心的话题与部分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展开对话。此外,每天将推出“两会花絮”,全景式展示“两会”。

今起征集市民“两会”声音

市民有什么想法、建议想通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到市“两会”上,今起可发送至“两会直通车”邮箱:zaobaolianghui@126.com(请写明姓名及联系电话)。早报“两会直通车”栏目将开设环保、文化、停车、精准扶贫、食品安全、学生减负、社保、医疗卫生、保障房建设以及城市管理等话题,市民可对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记者 于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特价房青岛官微

有料有房有优惠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