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出宿舍型
保障性租赁住房新政策,旨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小户型、低
租金住房需求。政策鼓励多渠道增加
房源供给,并设立多项政策和金融支持措施,以确保住房供给满足需求。

青岛市近日出台了一项新政策,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旨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问题。为了满足这些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青岛市提出了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计划。政策要求各区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多渠道筹集房源,包括利用闲置土地和收购存量房源等方式,以增加小户型房源的供给。宿舍型保租房项目应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纳入年度建设计划,并录入国家保障性租赁住房系统。
这些宿舍型保障房主要提供给从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兴业态的劳动者,如快递员和网络约车司机。为此,青岛市鼓励利用闲置土地建房,并在公共交通便利的地区选址,以确保便利的交通条件。此外,房屋还应提供必要的家具和设备,保障住户可以“拎包入住”。
在租赁价格方面,面向社会供应的宿舍型保租房,租金不超过同类市场价格的80%,而面向园区和单位的则可以更低。政策还提供了多项支持措施,包括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优先申请国家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优惠政策。金融机构也被鼓励为宿舍型保租房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青岛市推出的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实际上解决了现阶段许多城市面临的住房问题,尤其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这不仅展示了政府在为新兴业态劳动者提供保障性住房上的努力,也体现出城市在吸引外来人口、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心。从政策的实施来看,多渠道增加房源的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避免浪费。同时,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也体现出对劳动者实际需求的充分考量。
青岛市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住房供应体系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住房政策模式。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而青岛的这项政策无疑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它不仅将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还将为改善劳动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这一政策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以帮助更多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